
新華社發
剛在購物APP上瀏覽了一些商品,隨后就在下載的新聞資訊客戶端接到該款商品的廣告推送;在某社交APP上跟朋友無意間聊起育兒經驗,稍后就收到母嬰用品的廣告推薦……這樣的遭遇令不少用戶懷疑個人隱私被泄露。
瀏覽、聊天
都會被精準廣告騷擾
上海的曾先生說,曾在一個購物APP上搜索“襯衫”,隨后幾天,在他下載的社交類APP上,有關“襯衫”的廣告反復霸屏?!叭绻谕豢預PP瀏覽某款商品后持續給我推薦類似商品,屬于精準服務,但這是兩款從屬于不同公司的APP,這種跨平臺共享讓人不安?!?/span>
在微博上,有關精準推送變“驚準推送”的討論不勝枚舉。一位微博網友表示,剛下載了某款游戲,結果某社交APP推送的一半熱門內容都是關于這款游戲的。記者在某社交APP上測試,先后發布了包含信用卡辦理、婚紗攝影和房產交易的信息,不到30分鐘,在三個不同的新聞資訊類APP上,某地產企業廣告進行了首頁推薦,在另一款社交APP上,“頭條推薦”是婚紗攝影廣告。
手機標簽
給用戶“畫像”實現共享
業內專家介紹,APP通過分析用戶上網瀏覽記錄,并結合用戶定位和性別等身份信息,可繪制成用戶肖像,從而實現廣告的精準推送。
不少用戶質疑:自己僅在A平臺發布過信息,為什么B平臺能夠精準推送廣告?程序化廣告專家吳俊告訴記者,A平臺根據用戶的瀏覽偏好,將用戶的手機打上了“標簽”,而這些“標簽”與手機的設備識別碼是相對應的。當用戶使用B平臺的相關服務時,B平臺可以通過設備識別碼來調取相應的“標簽”信息,在后臺以競價或自動個性化方式為廣告主做精準投放,從而實現了跨平臺的精準廣告推送。
根據已出臺的互聯網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定,完全依靠自動化處理的用戶畫像技術應用于精準營銷、搜索結果排序、個性化推送新聞、定向投放廣告等增值應用,可事先不經用戶明確授權,但應確保用戶有反對或拒絕的權利。但記者發現,此項權利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很難找到關閉廣告的按鈕。
應充分尊重用戶
知情權和選擇權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一邊是企業反復強調不會窺探用戶隱私,一邊是用戶隱私被泄露的直觀感受越來越強烈,這種現象亟須引起行業和監管部門的重視。
業內人士認為,通過精準廣告實現營銷收入是當前一些互聯網平臺的主要經營模式,如何平衡好挖掘數據價值和用戶隱私保護的關系是每個互聯網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吳俊建議,APP在做用戶畫像時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守好數據獲取“最少必要原則”的底線,同時各APP應以更顯著直接的方式向用戶開放拒絕“被標簽”和個性化廣告推送的操作入口,讓用戶享有選擇權。